• 首页
  • 九游网的游戏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新闻动态

    你的位置:九游网的游戏 > 新闻动态 > 跟毛泽东学:变被动为主动,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工作方法

    跟毛泽东学:变被动为主动,牢牢把握主动权的工作方法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06    点击次数:171

    毛泽东讲:“一个士兵被拿走武器,是因为他没法再自由行动,只能被动挨打。一个军队打了败仗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所以,打仗的两边,都想抢主动,不想变被动。”《论持久战》(一九三八年五月)

    士兵是这样,整个部队也是这样,其实咱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。

    要是我们感觉工作没了头绪,老是被人指挥来指挥去,做什么都不顺利,老是处于被动状态,感觉不到自由和自我,那就说明我们失去了主动权,老是没法把事情做好。

    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也验证了这一点。

    当陈独秀领着共产党紧跟着国民党走时,结果我们迎来了“四一二”大革命的惨痛失败。

    当王明、博古依照共产国际的李德,想照着苏联的老路子走,领导共产党时,结果我们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,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。

    经历了痛苦后的深刻反思,毛泽东不得不琢磨,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究竟在何方?面对强大的敌人,又缺乏经验,要怎样才能把革命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呢?

    最终,毛泽东的概括就是“你干你的,我干我的”,既简洁地指出了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性,也精炼地道出了如何有效掌握主动权的方法。

    先挑软的柿子捏,然后再对付硬的,你走你的路,我走我的桥(各走各路),这就是全面掌握主动权的作战方针。——毛泽东致聂荣臻、萧克、罗瑞卿的电文《挑软柿子捏,各打各的》(1947年4月22日)

    1965年3月,毛泽东在接待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代表团,团长是艾哈迈德·舒凯里,他很开心地说:“打仗啊,其实就两个法子,你走你的路,我走我的路。军事道理说白了,就这么简单。你走你的路,就是说敌人想来打我,但找不到我,白跑一趟。我走我的路,就是我调集几个师、几个旅的兵力,把敌人给消灭了。”

    今天,我们再来看看主席的书和他的做法,基本上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去研究和借鉴:多做调研,了解自己和对方;避开强的,利用我们的长处;要么不打,打就一定要赢;预测要准,计划得周详;打好基础,让自己更经得起考验。

    【深入调研,知己知彼】

    战争就像两个军队的指挥官,拿着军队、钱财这些家底,比拼谁能抢到更多优势和主动权。比拼完了,有的赢有的输。赢的一方,那是因为他们指挥得当;输的一方,那就是因为指挥上出了问题。——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

    因此,要想掌握主动权,得靠这三样东西:第一就是要有扎实的物质基础,第二就是得大家互相争着比优势,第三就是看个人的主观能力了。

    条件优越、财力雄厚时,自然就能占据主动。相反,就容易陷入被动。

    主动总是和战斗力强联系在一起,而被动则往往因为战斗力弱。战斗力强或弱,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根本原因。要想在战略上占据主动,进攻战通常更容易实现这一点。但要真正做到处处主动,拥有绝对的主动权,那就得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才行。好比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和重病缠身的人打架,那身强体壮的自然就完全掌握了主动。——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

    对于那些资源不充足的一方来说,后面这两点就是扭转局势的关键所在。就像历史上很多以小数胜多数,以弱小打败强大的例子那样。

    就是说,“了解对手,也了解自己,打多少仗都不怕输”。

    了解自己和对手的长处和短处,然后尽自己所能,创造机会让自己长处得到发挥,同时避开短处,这样就能更容易赢得胜利。

    比如说,在山坡上让步兵去跟骑兵较量,或者在地道里让步兵去跟坦克对抗,这样就可以让敌人的长处没法发挥出来。

    想要清楚了解自己和对手,深入调研是关键。得摸清楚周围的环境,搞明白对手的短板,还得评估下自己的实力,这些都得靠调查研究来获得。

    我历来有个经验,就是一遇到发愁没办法的事儿,就去实地调查研究。只要一去调查,办法自然就来了,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。打仗也是这样,遇到难题没办法时,就去调查研究……调查研究总能找到解决办法,大家回去不妨试试看。——《要做系统的由历史到现状的调查研究》一九六一年三月十三日

    【避实就虚,扬长避短】

    在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后,接下来就该用“自己的强项去对付对方的弱点”。

    毛泽东在《论持久战》中提到,一九三八年五月时他说,中日一开打,日本那边军力强、经济好、政治组织也严密,这些都是他们的长处。相比之下,我们在这方面就弱了些,所以他们就占了上风,也因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。

    但日本也有不足,比如“军队人数少,还有其他好多不利条件,让它的优势大打折扣”。再加上中国“地方大、人口多、兵力足,民族抗战又十分坚决,这让日本的优势又削弱了不少。”(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)

    所以,只要我们一直坚持打持久战的战略,就能慢慢改变我军的不利状况。把一次次小胜利积累起来变成大胜,这样就能一步步摆脱被动的境地。

    经过好多场战斗取得的小胜和主动权,咱们就能一点点地积攒起来,形成大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。这样一来,原来的战略劣势和被动就能慢慢扭转了。——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

    另外,我们得牢记“事情悄悄干,更容易成功”的道理。

    在了解清楚自己和对方情况的同时,得防止对手也摸清咱们的底,这样才能让他们措手不及,打他们个没防备,让他们不知道该咋办。

    当老百姓条件好到能封锁消息时,用各种法子骗敌人,往往能让敌人判断失误、行动出错,从而丢掉他们的优势和主动权。这就是说的“兵不厌诈”。没准备就是出其不意。有优势却没准备,那就不算真优势,也没主动权。明白这点,劣势但有准备的军队,常能给敌人来个突然袭击,把优势敌人打败。——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

    要想发挥优势、避免短板,就得懂得挑挑拣拣。挑拣的原则就是看这样做能不能让自己的长处更长、短处变短。

    1947年3月19号,胡宗南带着25万兵马“攻进”了毛泽东故意让出的延安。蒋介石高兴极了,给胡宗南颁发了二等大绶云麾勋章。

    毛泽东心里也偷着乐。蒋介石被延安这个空壳子给拖累了,进退两难,25万大军被困在这里,动弹不得。

    我们先把延安放一放,就像是把重担子丢给敌人去挑,这样一来,我们打起仗来就更自如、更机动了,也就能多消灭些敌人。等时机到了,我们再反攻,延安还是会回到咱们这儿的。

    【要么不战,战则必胜】

    力量小的时候,通常只能奋力一搏。要是这一搏不成,那就可能会输得一塌糊涂。

    所以,打仗这事儿得小心。要是真打起来了,对方肯定早有防备,还会把强大的力量集中起来反击。要是赢不了,那可能就会输得很惨。

    对弱小的一方来说,要是输了,哪怕是打个平手,也都是吃了大亏。就像是弱者跟强者比拼宝贝,那不是龙王对龙王,而是乞丐跟龙王比,真是太可笑了。(《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)

    打败敌人,但如果只是击溃他们,对于实力强大的对手来说,并不能基本决定胜负。而如果歼灭敌人,那不管对方是谁,都会立刻产生重大影响。就像对人来说,伤到十个指头,不如断掉一个;对敌人来说,击溃他们十个师,也不如歼灭他们一个师。——《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》一九三六年十二月

    打仗的目的就是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,让自己变得更强。要是赢了只是得个空名头,没啥实际好处,那打这一仗就没啥意义了。

    因此,毛泽东不看重那些空头衔,像山头主义、逃跑主义,还有“放弃延安”的说法,他都不放在眼里。只要能让队伍保存实力,越来越壮大,把蒋介石变成咱们的“物资供应队长”,慢慢扭转不利局面就好!

    【精准预见,强化计划】

    预见,不是说等某个事物已经大范围、随处可见了才察觉;而是要有远见,就是说当它刚在地平线露个头,数量还少、不普遍的时候,就能发现,并能预见到它以后可能会广泛影响的重要性。——《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》(1945年5月31日)

    预见呢,就是说能瞅见那些现在还没咋出现,但马上就要到处都是的东西。要是既能瞅见又能瞅准机会上手,那这人就是领导啦。

    一个能看清未来方向的领导,会带着团队早点走上顺应事情发展的路,并且提前制定好计划和准备。

    比如说,现在要是哪家企业还不赶紧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,还是一直靠雇很多人来做那些简单又重复的工作,那肯定会因为成本高、效率低,最后被淘汰出局。

    在长征路上,毛泽东和张国焘刚见面没多久,就因为是要往北走还是往西走产生了不同意见。

    毛泽东觉得往北走能更有效地带动全国的抗日救国运动,但张国焘觉得往西去能躲开国民党的追赶。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分开后,结果证明,往北抗日才是对中华民族最重要、最有利的事,这样能赢得更多老百姓,还有国民党里左派的支持和理解,这才是大势所趋。

    能提前准确料到,就更容易把控局面。

    还有就是,做事得有个规划。

    毛泽东讲:“做事前得有计划有准备,这样才能成功,啥都不准备那肯定不行,想打胜仗更是难上加难。虽说战争这事儿啥都可能发生,但也不是一点谱都没有。”(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)

    就算处在不利的情况下,也得有计划地进行。

    比如说,要想想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,并且针对每种情况都准备好应对办法,这样做也是为了让计划更周全。提前规划好,让事情能按自己希望的方向进行,这也离不开计划。

    抗日战争得有规划。这个规划啊,就是把战略战术用到实处,还得灵活变通,得跟着战况走。处处都得想办法,把咱的不利转成有利,把被动变成主动,这样才能扭转敌我局势。——《论持久战》一九三八年五月

    【筑牢基础,增强韧性】

    得紧握主导权,把根基打稳很关键。就像说的“根基不稳,容易出事”。

    革命事业里,干部是关键。像计划、决议、命令、指示这些,都是想办法、出点子的事儿。要让这些点子落到实处,就得靠干部们,得把他们团结起来,鼓励他们去干,这就是用干部。

    关注干部的培养,在乎干部的进步,打磨出色的干部人才,这些都是打基础的事儿。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虽然艰难,但却很好地锻炼了干部,给中国革命种下了珍贵的火种。

    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,他倡导向大家宣传革命思想,带动大家行动起来,组织大家投身革命。只有老百姓都参与进来,我们才能战胜那些看似无法战胜的难关。

    干革命,纪律得打牢基础。守规矩这事儿,可不是现在才提起来的。想当初秋收起义那会儿,毛泽东就定下了“三大纪律”。上了井冈山,他又给加上了“六项注意”。到了古田会议,这“六项注意”还扩成了“八项注意”,多了“洗澡要避开女人”和“不翻俘虏口袋”这两条。

    军队得往前走,就得想办法多生产一点,不然就没饭吃了。而且,纪律得严明起来,打仗的方式也得慢慢变得正规。这就是咱们的方向。——《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和总结》(一九四八年九月八日)

    干革命,党建得打牢基础。就像三湾改编时,把党支部建到连队里。古田会议上,又加强了党员们的思想教育。还有整风运动,清除了党内错误的左倾思想,让大家想法一致。党建越扎实,军队的战斗力就越强。

    根基稳固了,耐受力就强了,面对风险挑战和各种不确定情况时就更有底气了。

    只要根基打稳了,就能像竹子那样紧紧扎根在岩石缝里,不管风吹来自哪个方向,都屹立不倒,任凭它东西南北狂吹滥刮。(灵感来自清代郑板桥的《竹石》)

    不管环境多复杂、多严峻、多艰难,军事指挥员最关键的是得自己想办法组织好、用好手里的力量。被敌人逼得被动是常有的事,但关键是要赶紧想办法变被动为主动。要是变不过来,那就等着失败了。主动权不是说有就有的,得靠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支撑。这里面,保存和集合起一支强大又有活力的部队,才是最重要的。